【范县稻田】更“聪明”的数字农业正在这里发芽
浏览:1次 更新时间: 2023-03-10
白露已至,秋分在即,范县稻田里的水稻正处于生长黄金期。
位于母亲河畔的范县,是沿黄稻米带的主要产区之一,范县的大米,晶莹剔透、软筋香甜,是难得一见的米中佳品。为推进范县大米产业现代化进程,范县打造了范县稻米现代农业产业园,为稻米的数字化、智能化生产打下坚实基础。
放眼望去,稻田中间伫立着一座“操作间”,乍一看似乎平平无奇,仔细一瞧却大有文章。温度、湿度、风向、风速……各种环境参数跃然于显示器上,各类农事信息一目了然,数字化已经成为范县稻米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主旋律。有了这些智能设备和配套的在地传感器,以及建在云端的智慧平台,稻田就可以通过“千里眼、顺风耳”来监测管理了。
从“面朝黄土背朝天”劳动力密集的传统农业种植模式,到稻田有“耳目”、云端有“大脑”,中国农业的面貌正在悄然转变。
范县稻米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面积为18万亩,建设内容包含了气象站、虫情监测、土壤墒情监测等一系列配套设备,在地传感器的“设备间”就设立在一个个稻田里。它们代替人眼、人手,24小时不间断地监测上传的水稻生长主要指标,汇总数据用于精准田管。
水稻的种植在大田作物中相对复杂,如何在最恰当的时间、用最合适的度去调节干湿,必须有精准判断。传感器和观测设备可以取代人的“目测+经验”,满足精确判断的需要。不局限于田间的传感设备,数字农业数据采集的触角还正在向天空无人机、卫星数据、农机数据延伸。
此外,一些农机已经可以在作业过程中实现数据采集,未来还需要继续扩大数据采集的范围,提高丰富性、准确度,同时降低数据收集的成本,让不同的数据采集方式互为补充。
数字农业核心即“数字种植+智能农机”,也可以通俗地理解为“智能决策+精准执行”,其中担当“大脑”功能的当属依托于算法的一套决策体系,通过后台研制的模型,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实现智能农业决策。
走进范县稻米现代农业产业园中,看得见的气象站、虫情监测仪、土壤墒情仪等设备,已经与看不见的算法深度融合,让承担智能决策的后台“大脑”算力更强、决策更优。
河南慧链通科技有限公司所建立的“范县稻米产业园大数据中心”已经融合了水稻需水曲线、作物物候期、农事日历、病虫害和杂草防控等一系列相关算法。结合海量数据,云端“大脑”就可以对水稻生长状态、田间管理需要进行分析、提出建议,并“指挥”各种智能设备,实现远程操作。
耕种管收是一个整体,只能实现某一个方面并不是完整的数字农业或智慧农业。按照数字农业的标准,按图作业是精准作业体系最大的亮点之一,同时也是数字农业商业化运作的关键点。
以施肥为例,按图作业将在田间传感器带回的丰富数据库基础上,像绘制地图一样画出整个地块的“肥力地图”,并由机器实现分别作业,在土壤肥力欠缺的地方精准施肥。有了数字农业的支撑体系,农业的管理能力更强、自动化程度更高,未来500亩甚至1000亩的田块可以只投入一个人。
作为范县数字农业的示范窗口,范县稻米现代农业产业园在未来仍将携手河南慧链通科技有限公司,共同探索“按图作业+无人操作”的数字化产业园建设方向,早日实现范县水稻“耕种管收”的全方位数字化改造,为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