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业科技助力乡村振兴
浏览:1次 更新时间: 2022-01-22
藏粮于地,藏粮于技。今天,农业正成为有奔头的产业,农民正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。
秋风阵阵,掀起层层稻浪,送来稻谷清香。走近田边,齐腰高的水稻整齐铺开,一直延伸到远山脚下。稻田中,几台收割机开足马力穿梭田间,轰鸣声不绝于耳。田埂上,农户拿着手机查看稻谷长势和收割进展,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。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可克达拉市六十八团,一幅热火朝天的秋收图跃然眼前。
六十八团坐落在伊犁河谷,拥有肥沃的土壤和充沛的灌溉水源。得益于优越的自然条件,当地很早就开始探索种植水稻。然而,由于缺少先进的种植理念和技术支持,过去很长一段时间,农户都在各自摸索。田里水稻种类混杂,稻苗高低不齐,不仅管护困难,效益也不高。无论是促进农户增收的现实需要,还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长远大局,都对改进生产技术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。
藏粮于地,藏粮于技。借助现代生产技术,当地水稻种植走上了智能化生产的道路。智慧农业系统让“足蒸暑土气,背灼炎天光”的日子一去不返。借助现代信息技术,每一块田、每一棵苗都有了全周期监测,土壤湿度、酸碱度、稻苗长势等信息一目了然。通过智慧农业大屏,技术人员可根据遥感反馈的数据分析水肥情况、病虫害情况。在数据的精确指导下,精耕细作、准确施肥、合理灌溉取代了粗放经营,足不出户就能通过机械完成浇水、施肥等作业。从“望天吃饭”到“看天管理”,伊犁河谷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正在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发展优势。
在技术应用过程中,还面临着一道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课题。比如,在新疆博乐市,过去栽种玉米要经过犁地、覆膜等固定流程。刚翻过的地,风一吹,就漫天扬尘,破碎的地膜留在地里,不仅难以分解,还会造成土壤板结。随着农业技术的改进,农户开始试点玉米保护性免耕技术。耕种前不清理秸秆、不犁地,不仅减少了土地翻耕带来的损失,还免去了地膜的使用,既节省了大量成本,也减少了土地污染,保护了农田和周围的农业环境。农作物与土地实现了在种中养、在养中种的良性循环。
引进先进农业技术,让农户看到农业发展的广阔前景,激发了生产的积极性、主动性、创造性。最初,玉米保护性免耕技术的推广并不顺利。一位农户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种了100亩,收获的时候一算账才发现,“每亩产量高了100多公斤,成本还下降了,每亩最少增收200元”,最终决定全部采用保护性免耕技术。今年以来,当地推广面积超过3万亩。收获时分,望着地里饱满的玉米,当地群众喜笑颜开。
从天山脚下到伊犁河畔,从沙漠绿洲到广袤草原……在新疆更多地方,农业搭上了技术进步的快车,生产越来越便利,群众生活越来越富足。今天,农业正成为有奔头的产业,农民正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。更好应用科学技术,以农业科技助力乡村振兴,迈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步伐就能更加稳健,农业强、农村美、农民富的美丽乡村必将渐行渐近。
(作者为人民日报评论部编辑)